2023-08-07
如何依靠科普晋升
医护人员能靠“科普”晋升?晋升职称不再“唯论文”

 

2023年4月14日,科技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以下简称“《修改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时限为一个月。
 
《修改草案》明确指出,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国家设立科普奖项,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项;建立专业化科普工作人员队伍;国家健全科普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
 
此次法律修改以补充为主,增加了以下内容:
1、为进一步促进科普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加强和规范科普活动,提升科普产品、基础设施以及资源供给水平,增加“科普活动”一章
2、为进一步强调建设科普人员队伍,加强科普人员激励和约束,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有力保障,新增“科普人员”一章;
3、为充分体现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新增“公民科学素质”一章。
 
 
多地已将科普纳入职称评定
 
2021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科普作品可作为申报参评人员的工作业绩代表作参加卫生技术职称评审。
 
此后,河南、上海、广西、四川、安徽、黑龙江等多地相继发布了相关方案,将健康科普纳入到医疗机构的职称与评优考核中,且要求进一步细化。
 
 
 
综合各省市公布的细则来看,健康科普作品主要有讲座、短文章、图画、(音)视频、科普竞赛和图书专著。
 
但政策发布后,仍有不少人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医生的首要任务是看病,而参与科普活动可能会使医生分散精力。如果以科普定身价、定晋升,是否忽视了“治病救人”的职业本质?其实在一些地区,该政策只是职称评定的条件之一,并不会对致力于临床和科研、从未涉足科普的医生产生太大的影响。
 
为什么要做医学科普
 
虽然目前仍面临行业认同度不足、职称评审制度不完善等阻碍,但将科普作品纳入职称评审是为了激励医务人员积极从事科普工作,从而提升医学知识的传播效果和质量。
 
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提升医护人员的科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填补公众健康知识的空白:大多数国内老百姓缺乏基础的卫生健康知识,导致他们对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方面的认识不足。这种知识的缺失可能导致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错误的医疗决策。
 
2、解决“看病先百度”的问题:当前,许多人在面临健康问题时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取相关信息。然而,互联网上的医学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存在误导和不准确的风险。
 
针对以上情况,提升医护人员的科普能力可以使他们成为可信赖的信息来源,为公众提供准确、权威的医学知识,引导大众正确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减少因互联网信息误导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数据显示,2017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4.18%。城乡居民对于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应急避险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相对匮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行动的目标是到2030年,全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0%。因此,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当前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兴起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大量披着科普外衣的医学伪科普在网络上的传播。这些伪科普信息往往具有误导性,有的甚至能以假乱真,引发公众的恐慌和误解。有些患者可能会因为相信伪科普信息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展和恶化,给自己带来长期的健康困扰甚至生命危险。另外,一些患者可能会因为相信伪科普信息中的保健方法,而采取不可靠的措施,导致不可逆的健康损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加强医学科普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医务人员应该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提供准确、可信的医学信息,帮助公众识别和辨别伪科普信息。所以,医学科普并非仅仅是医学的一个附属品,也是医生应该承担的责任。通过传递准确、可靠的医学知识,帮助大众正确理解和应用健康知识,提高整体健康水平。